人物名片:林子,大学就读于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中阶段获得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参加了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大学阶段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天津大学学生诺贝尔奖。现保研天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我的科技创新之路是从小学开始的。那时候,在父亲的启蒙下,我对电子电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年来,一百多个作品,一直都是兴趣驱动着我不断向前迈进。
初二时我入门单片机和 c语言编程,从此如同打开新世界大门一般,极大地扩展了我制作的作品范围。我对电子电路的兴趣真正转变为科技创新是在高一的时候。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参加 2013 年成都市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在准备次年的省赛时,我几乎每 天都在思考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一个能使生活更加便利的项目。无论是走在街上还是待在家里,只要捕捉到任何的不便我就会去仔细策划一番如何解决。最后我想到将多种传感器、报警器集为一体的“远程家用报警系统”。凭借较高的技术性夺得市一等奖并进入省赛。
但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第一天答辩结束后,我便感觉自己对评委问题很无力,不仅没有展示出自己的技术优势,甚至让人怀疑项目有做假的嫌疑。与指导老师商讨后决定更改答辩稿,加入了一些比较深层次的技术阐述。并在回答评委提问时尽量向具体技术实现上靠拢。第二天的答辩证明这一方法是有效的,甚至有一名评委拿起附件材料,随便选了一 段程序让我具体说出其作用。这自然难不倒完全自主设计制作的我,最后我获得了一等奖。次年我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冬令营国际大赛遴选,被选派参加2014年于波兰华沙举行的欧盟青少年科学奖竞赛 (european union contest for young scientists) ,这是我第一次跨出国门,代表祖国站在了国际竞赛的舞台上,我感到无比骄傲。
高考时,我因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而获得自主招生免笔试降分到一本线录取的资格,我有幸来到天津大学就读。大学后感觉来到了自己的乐园,不仅有五花八门的科技竞赛、学生活动,而且学习压力较高中有所降低,有更多时间可以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现在,回看前几年的总结,从中能看到自己的成长。
在兴趣的指引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参加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比赛,从最初的校内机器人大赛,到市级电子设计大赛,再到华北赛区的恩智浦智能车大赛,最后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积累经验,尽自己所能在竞赛中体现出自身的水平。
我认为,科技创新不等于竞赛,竞赛只是科技创新的一种体现形式而已,对我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至今我的作品已达到了一百四十余件,这些作品的大部分都是我凭借兴趣制作的,比如我做一个航母模型控制系统,从我寒假开始走下第一根线开始,到返校前的最后一天晚上的凌晨才算最终完成,我整个寒假几乎被它全部占据了,但我并不遗憾。我想这就是兴趣的力量,不为任何比赛,不为任何项目,全因为自己的兴趣而工作。